北京的故宫、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别具一格的城市建筑是城市一张闪亮的名片,向世人展示着所在城市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气候、风土人情,甚至蕴涵着城市价值追求与发展理念。然而,当下中国的城市建筑因缺乏地域特色而饱受诟病。一些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所谓“城市地标”让人摸不着头脑,“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大拆大建”“怪诞媚洋”等现象也很普遍。
我国城市建筑丧失文化传承功能的根源是什么?如何避免城市建筑留下“败笔”?怎样才能建造出与城市气质相得益彰的建筑?记者就此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
记者:现在,“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现象很普遍,您对此如何看待?
庄惟敏:许多城市都要求城市建筑“形式新颖”“与众不同”“标志性”,过分地要求“多样化”,琉璃瓦、大屋顶的建筑有之,罗马柱、圆穹顶的建筑有之,全玻璃幕墙建筑有之,不考虑自身的文化历史、地理气候、山川形态、民风民俗,丧失了内部认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别性。没有了城市特色,每个城市看起来都很“花哨”,整体看来却是“千城一面”。
中国城市“大拆大建”,质量因素之外的拆除,不胜枚举。广州耗资8亿元建成的陈家祠广场仅使用4年时间,因为地铁建设需要推倒重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988年投资2.5亿元建成,2007年被爆破拆除,使用未满20年。据统计,我国每年老旧建筑拆除量已达到新增建筑量的40%,远未到使用寿命限制的道路、桥梁、大楼被拆除的现象比比皆是,带来的浪费非常严重。
记者:什么原因导致各个城市看起来“花哨”,却又“千城一面”,丧失了本土特征?
庄惟敏:但凡一个城市能找到一个内部认同点,围绕其做文章,就可能形成城市特色,关键要有文化自信和内部认同感,提升原创能力是对畸形复制能力的有力遏制。当然,“原创”二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长期观察,深切地、紧张地甚至悲剧性地思考的结果。然而,我国城市建设略显浮躁,有些地方根本不愿意给建筑师时间去思量,恨不得三天出设计方案,三个月就把楼盖好,这就很难出好作品。
另外,大众的喜好以及一些与城市、建筑本身无关的情绪,越过了专业界限,考验着建筑师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判断。很多建筑师都有感受,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形式,因为这种形式能够博得甲方的好感,得到领导的认可。建筑的形式成为易耗和标新立异的消费品,比如高度、某个特征等等,建筑的本质在“去精神化”和追求时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设计的原创性、艺术性和专业性变得黯然,建筑师慢慢失去话语权,这种建筑的大规模“生产”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地域和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多城市的特征、乡村的特征消失掉,设计的品位、时尚像时装等消费品般迅速传播,冲击着地域文化和本土特征。
记者:怎样才能避免“大拆大建”带来的浪费?
庄惟敏:在中国,“建高楼”似乎就意味着城市化,由于畸形政绩观和GDP追逐症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当下建筑平均寿命的短暂,国内城市“大拆大建”成为普遍现象。
质量因素之外的拆除,大多是因为“题出错了”,也就是最开始的建筑策划出了问题。建筑师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甲方出的题目做设计,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按照甲方的要求”,设计满足了甲方的要求,就是完成建筑师的职责,因为建筑师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如果一个建筑因为质量之外的因素被提前拆除,“板子”应该打在谁身上?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国外的建筑策划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序。在国外,很多公益性的建筑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项目,必须进行建筑策划。建筑策划结果或者设计任务书,必须通过严密的研究才能生成,而且设计任务书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建筑策划应当成为建设项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筑策划中的决策更是核心环节。我国城市建筑要避免“大拆大建”,首先就是要加强建筑策划,尤其是加强对设计任务书的审查。
记者: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怎样才能使城市建筑与城市地域文化相得益彰?
庄惟敏:首先,建筑要有场所精神。一个建筑一旦被设计生成之后就很难改变,不像一个雕塑或艺术品可以搬走。场地有其独特的灵性,承载着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场地呈现出来的历史文脉会作用在建筑物上。建筑的独特性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建筑和场地共同作用而成。比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玉树州行政中心,它是玉树灾后重建的一个项目,神山圣水营造了玉树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一个个院落依山逐级向上,所形成的建筑构成了重要的场所精神表达,我们尝试用一种藏式的院落结合台地的形式,来诠释深入到藏民心目中的一种空间景象,局部用一点点传统符号点缀,与结古镇依山就势的城市意象相呼应。这组建筑后来在玉树形成了特有的风貌,贴近市民,又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质。
其次,建筑师在追求个人表达的同时,也要考虑大众审美要求,毕竟建筑与城市中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建筑最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大众审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特征,建筑师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最后,要与时俱进地提升大众建筑审美水平,大众审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建筑创新。今天,“精英主义”和技术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仍旧影响着我们的建筑创作,一些建筑师在坚守着自身的价值操守,但也有一些建筑师无奈地退到了实用主义的境地,丧失了对建筑本原的追求。如何将提升大众建筑审美与建筑创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也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