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西厢记》
800年前,王实甫怎么都想象不到,京、昆、豫、川、滇等各类剧种把他的作品《西厢记》频频改编上演,作为四大古典戏剧名著之冠,近千年来经久不衰。
王实甫,生于元代大都,放到今天,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出身宦官世家的他,父亲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因此家教颇好,从小便才学兼备,不同于常人。
但才子王实甫并不是剧作家出身,之前,他曾和父亲一样是政府高官,早年以县官走入仕途,因能力超群,治县有理有效,被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相当于今天的省厅级干部)。
可能王实甫天生骨子里就有种不拘泥传统刻板的文人基因,没多久,他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便舍弃官场,从此再不做官。
从陕西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了关汉卿的“玉京书会”,整日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当时,剧作家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也是微薄的,但王实甫却乐此不疲,因为眼下的生活没有了官场里的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没有了仕途中的追功逐利和利欲熏心。
今天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在元大都时有勾栏数十处,就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游艺场所,也是那个年代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人整日流连于此,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密切交往。久而久之,他们深入观察到了各行各业的现实状况,真切体味到了社会下层人的真实生活。
吟风弄月,纵游艺苑的生活,让本就才华横溢的王实甫打开了创作的闸门,打破世俗思想的惊涛骇浪倾泻而出。
在后人看来,他的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实甫一生著有杂剧十四种,成就最高的当属《西厢记》了。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西厢记》」
在元代和明代,《西厢记》就已经为人所推重,“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让这部作品问世不久便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曾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与崔莺莺这对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但却受到了封建家长崔老夫人的一再阻梗,迫使他们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是充分肯定的,他认为真爱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