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足球篮球综合科技通信手机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2017-02-14 10:40:50    来源:    编辑:

[摘要]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现在这个时间,都开始有点僭妄起来了,动不动就想当国师。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好勇斗狠的先王跑到周王室去举鼎,结果绝膑而死(大腿骨断了),留下遗诏说,让在赵国充当人质的同父异母弟弟嬴稷继承王位。

但是家里的母后惠文后有自己宠爱的宗室子弟,怎肯就如此善罢甘休?于是,孤儿寡母在权臣舅舅魏冉的保护之下,一路上逃过谋杀,逃过了惠文后设下的种种陷阱,逃过了王公重臣的猜忌和怀疑,历史上著名的宣太后和昭襄王即将喷薄而出。

这一幕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惊心动魄,刀光剑影,充满血腥杀戮,充满同室操戈,充满骨肉相残,充满人伦惨剧。在戏里,情节环环相扣,语言极具张力,道具与布景美轮美奂。宁静、张博和邢佳栋渐次登场,表演可圈可点。金牌老编剧、《走向共和》操刀手张建伟的手笔依旧老辣。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张建伟

这就是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刚刚上演了四集的《大秦帝国3:崛起》。在豆瓣上,已经狂飙到9分的高位,延续了它的前两部《大秦帝国:裂变》和《大秦帝国:纵横》的好口碑。

相比其它粗制滥造或者生吞活剥或者胡说八道的历史剧比如《芈月传》《大唐荣耀》《锦绣未央》之流的东西来,《大秦帝国》系列实在可谓良心之作。

虽然其中的历史细节颇有些出入之处,比如关于商鞅在秦的作为,比如魏惠王形象的脸谱化,比如对许多期间人物的任意臧否,但总体而言,这部系列连续剧无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考究,还是对于其间的器具礼仪,又或者对于王侯将相的背景考察,都可谓精细考究,一丝不苟。

尤其是第二部中,富大龙的秦惠文王、喻恩泰的张仪、宁静的芈八子、李立群的魏惠王、杨新鸣的惠施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演员功底着实了得。若论起整体的水平,实在比《琅琊榜》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大秦帝国》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前两天讨论选题的时候,我提起《大秦帝国》,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任大刚脱口而出:二世而亡。这个议题确实很有意思:120年崛起之道,二世而亡。这算怎么回事?

我们姑且把真实的历史及其细节稍微放一放。这部剧开始之时,乃是秦孝公。此时的秦国在战国诸雄之中,早已衰弱,偏居荒蛮之地,国贫民弱,在魏、楚、齐的威慑之下,苟延残喘,眼见就要被人蚕食殆尽。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大秦帝国·裂变》剧照,图中为王志飞饰演的商鞅

《大秦帝国·裂变》就是以商鞅变法作为主题而开展的。简单地讲,裂变讲的是秦国开始奋发图强的道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一套“法治”道路,在秦国国内建立了法律秩序,因此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国力开始强盛。

《大秦帝国·纵横》讲的是,秦惠文王重用纵横家张仪,利用了一系列“邦交伐战”并举的措施,远交近攻,削弱了秦国的大敌魏国,打破了魏韩赵燕楚五国合围,东出函谷关,成为了有能力统一诸国的力量之一。

现下开始的崛起,是在嬴政统一中国之前的最后一个重要君王,昭襄王,和他“垂帘听政”了45年的母亲宣太后,如何逐渐削弱了其它战国力量,包括坑杀20万赵军的长平之战,成为惟一力量的故事。

历史的脉络是大致不差的。不过中国人写历史大致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也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电视剧大致也不例外,当年轰动一时的《康熙王朝》也颇有这种倾向。当年社会腐败形势严峻,《康熙王朝》中每出现一次痛杀贪官污吏的行为,便引得屏幕前的观众们欢声雷动。

那么我想《大秦帝国》在历经5年的制作,经过了前期的冷遭遇,如今突然一跃成为了大IP,可能也是正好戳中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也就是“大国崛起”。

中国在1978年之前可谓也是积贫积弱,到了今天突然间可以与美国、英国、欧洲大陆等公然叫板,而美国刚刚上任没几天的特朗普总统竟然心心念念地想要削弱中国,国人全世界扫货,中国大妈能够撬动世界金价,买房团走出中国震慑欧澳,国企民企全球买资产,这与当年大秦走出蛮荒、一统天下,有什么差别?

不过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尚非如此浅薄,他们其实有着更大的志向:为中国的“大国崛起”出谋献策,从历史中寻找脉络。用他们的话说:大争之世,血性崛起。用这部剧的原著孙皓晖的话说,叫强势生存。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这三部剧(第三部虽然刚刚开始,但脉络依然清晰)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人物的二元结构,一君一臣:裂变中的秦孝公与商鞅,纵横中的秦惠文王与张仪;崛起中的秦昭襄王与白起。其二是破局,孝公破的是贫局,惠王破困局,昭王破强局。

总体来讲,秦与现今中国的状态是一样的,也就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所以当然要强势生存,强势崛起。所以,需要有一个雷霆万钧的人物,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挽狂澜于既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你现在大致看明白了。《大秦帝国》借古讽今的意思是:中华文明在2000多年前已经与今日世界之形势大致相同,处在文明竞争的时代之中,议题或许有点不同,那个时候是从生存到统一,今天是从生存到崛起。所以,无论是原作者的目的,还是剧作者的目的,都要给中国寻找到一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复兴伟大中华。

现代国师们的药方开对了没有?

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现在这个时间,都开始有点僭妄起来了,动不动就想当国师。学哲学的想当哲人王,学文学的想当天子师,学历史的当然也就是想从借古讽今中找到一条“史谏”的道路(不敢点名,太得罪人了)。

这个倾向实在是有点意思,和西方知识分子发展的历史不太一样。从马基雅维利之后,西方的知识分子逐渐学会了和政治剥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职业。

尤其在现代高等教育崛起之后,知识分子多数情况下是设法远离现实政治的,就连最想当哲人王的海德格尔弟子,芝加哥大学的列奥·施特劳斯,也大声声明说自己是从来不屑于介入现实政治的,虽然他的不肖徒孙保罗·沃尔福威茨还是去当了布什的国防部副部长,并且被当成了战略设计家。写了《知识分子论》的萨义德更加清楚明白的说,知识分子是那种既要独立于政府又要独立于人民的“边缘人”。

《大秦帝国》:现代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列奥·施特劳斯,他主张知识分子应该远离政治

但是当国师看起来像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主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惟当教授院士的如此,连小说家剧作家都如此生起欲念来,委实有点反动。

这样的心态大约也埋入了《大秦帝国》的作品中。原作者,原西北大学的法律系教授孙皓晖在谈到大秦系列的时候,每每谈到的就是《重新思考秦帝国成败与中华文明》这样的话题。

在三部曲之中,显然,每一个帝王的身边,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谋臣。这位谋臣的存在,几乎关系着帝国生死存亡。你当然可以讲这是剧本发展的需要嘛,没有主要人物,这戏还怎么看?不过要知道的是,这是剧组谈到这部戏的创举就在于二元结构——一般来说一部戏就是一个主角。

不过没关系,关键的问题是:国师们的药方到底开对了没有?

价值观依旧停留在大秦帝国

在我看来,这出戏好看真是好看,但是从价值观上来讲真的也就停留在了大秦帝国。如果总结来讲,这就是一部充分阐释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一个用了2000年的道理。

我前面说过了,这部戏重点在大争之世。所以,它看待世界的方法基本上是竞争的、地缘战略型的,或者更粗暴一点,叫你死我活型的。所以,要想自己崛起,要么通过战争把敌人打趴下,要么通过阴谋诡计削弱敌人。

这基本上就是忠实地反应了当时大秦帝国针对战国列国的态度。秦国征服列国,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两点:酷政,伐战。所以,山东诸国说起秦国的时候,称之为“虎狼之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征服和统一,秦倾全国之力,御全国之民。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中华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在许多诸侯国中,采用的是宽仁、客卿、重商等等政策,其中所产出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不计其数,在今天,仍然是消化不完的民族瑰宝。

这样的国,最终被一个实行苛政,全民皆兵的蛮荒之国打败,真的值得如此骄傲吗?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Copyright 新世纪新闻网 www.999xs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